数字支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量问题与增量问题”进一步交织。有研究显示,到2022年,亚太地区将有一半以上的支付是通过非现金交易实现的。然而,欺诈风险恐怕正让这一趋势放缓,更糟糕的是发生的每一次数据泄露都在侵蚀着人们对数字支付系统的信任和信心。
Visa认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欺诈活动也正随行加速。聚焦2021年,必须关注以下几方面,来应对数字转型过程中支付安全的新挑战,确保行业的信誉。
1、新冠疫情催生的消费习惯将成为新常态,商户需要更新欺诈防范策略。
Visa最新发布的《复工复产调研报告》(Back to Business Study)显示,全球有78%的受访者出于安全考虑,调整了购物时的支付方式;接近半数(48%)的消费者表示不会在只能通过收银员或者读卡器等共用设备的商店购物,换言之,商户如果不能提供非接支付方式,很有可能流失顾客。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迅速催生出一种新的消费和支付常态,从线下到线上,从接触到非接触。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转战到线上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欺诈分子。因此,商户需要不断更新欺诈防范措施,确保在全渠道商业活动中的支付安全。信誉良好的合作伙伴,依照自身业务目标和利益确定策略,达到预期的结果。
2、支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会暴露安全隐患
从全球市场看,今天越来越多的央行和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开始挑战传统,探索更快更新的汇款、支付结算和信息共享方式。我们可以期待将有越来越多的满足数字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创新出现,如实时支付(Real Time Payment,简称RTP)、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和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等,这些创新有望推动未来数十年的数字商贸的发展。但是支付节奏的加快也意味着欺诈发生的加快,在共享顾客信息时必须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因此,金融科技公司和中央银行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洞悉可以用于识别欺诈的异常模式。
无论涉及何种产品、服务和技术,运用开放银行的原则和共享数据时都要负起责任,符合道德规范。2021年,实时支付(RTP)交易量将持续增长,数字货币继续成为主流,消费者和数据隐私将成为众多讨论的焦点,行业参与方需要共同努力,解决新出现的漏洞,抑制风险及隐患。
3、数字身份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更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解决方案受到关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推动下,帮助银行和商户以数字方式验证消费者身份的解决方案会更受欢迎,而那些不能提供身份信息有效管理的机构将成为欺诈的目标。因此,摆脱密码和基于知识的身份认证方式将使人们进一步采用线上快速身份验证服务(Fast Identity Online,简称FIDO)等更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标准,所有主流浏览器和移动设备现在都可以支持这类标准。此外,政府和银行牵头开发的电子身份证(e-ID)机制将与信任框架和监管同步推进,规定各类参与方的互动方式。
自2021年1月1日起,欧洲各国将按照各自的时间表开始部署实施“增强用户身份认证”(Strong Customer Authentication,简称SCA)法规。尽管这项规定是针对欧洲地区,但其影响力将延申到欧洲以外的市场,有助于加强欧洲以外地区的支付安全。
4、数字化转型加速 欺诈活动也将加速
随着全球各地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犯罪分子的欺诈活动也在加速。我们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策略,持续加强风险管控的水平,确保支付系统的安全。
第一,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负有责任。同时,我们要通过培训赋能个人消费者,使他们能够分辩犯罪分子的惯用欺诈手段,如网络钓鱼,或者不向陌生人透露敏感的个人信息等。另外,帮助消费者掌握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基本技能也是抑制欺诈的关键因素。
第二 , 采 用 基 于 网 络 的 令 牌 技 术 ( T o k e n Service)代替卡片上的16位敏感信息,这是确保数字支付更加安全的未来趋势。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无卡支付令牌的使用显著增加,其欺诈率比未令牌化的交易低20%到30%,使整个生态体系广泛受益。同时,与未令牌化的交易相比,令牌化无卡交易的授权率要高出约5%。
当前,电子商务正成为最受欢迎的全球性在线活动,并且呈指数增长。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2019全球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21年,网络零售将达到4.878万亿美元,占全球零售总额比重将达17.5%。其中,亚太地区发展是先行区,2021年亚太地区占全球网络零售额的比重将接近70%。在这一趋势下,采纳支付令牌化等技术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